小兒白天安靜,入夜啼哭,或每夜定時(shí)啼哭者稱為夜啼。本病應(yīng)與其他疾病如各種皮膚病、佝僂病、疝氣、蟯蟲病等引起的身體不適或者瘙癢等出現(xiàn)的夜啼相鑒別;也應(yīng)與護(hù)理不當(dāng)引起的夜啼予以鑒別。
引起本病的原因,多因脾腸不足,喜溫惡寒,腹中受寒,夜又屬陰,寒邪凝滯,氣機(jī)不通,或心火亢盛,積熱上沖,邪熱乘心,故見燈火愈啼;或因陰血虧虛,水不涵木,血不養(yǎng)肝,虛火內(nèi)擾,熱擾心神,虛煩不眠;或驚駭客邪,使心神不寧,神志不安,敝夜啼發(fā)作。
1.方劑1
(1)組成丁香、肉桂、吳茱萸各等鞋。
(2)用法上藥共為細(xì)末,取適量藥末置于普通膏藥上貼于臍部,每晚1次,次晨去掉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脾臟虛寒型夜啼。癥見睡喜伏臥,曲腰而啼,下半夜尤甚,啼聲低微,出氣不溫,面色青白,四肢欠溫,食少便溏,唇舌淡白,指紋青自,腹中若得溫熨撫摩,??墒挂固渖跃彙?/p>
2.方劑2
(1)組成丁香3粒。
(2)用法將丁香末同飯搗作餅,貼患兒肚臍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脾臟虛寒型夜啼。
3.方劑3
(1)組成黑丑50g,米湯適量。
(2)用法將黑丑研為細(xì)末,以米湯和藥末拌之成糊狀,貯存?zhèn)溆?。用時(shí)取藥糊適量涂滿于患兒臍部,外以紗布覆蓋,膠布固定之。每晚于睡前th涂藥,連續(xù)涂藥至痊愈為度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食積型夜啼。癥見小兒入夜啼哭不休,或定時(shí)夜間啼哭,腹脹,吮乳,大便帶不消化之物,舌質(zhì)淡紅,苔白膩。
4.方劑4
(1)組成朱砂、僵蠶、鉤藤各9g,燈心草4g,黑丑3g。
(2)用法諸藥混合研末,加米湯與藥末調(diào)和如膏狀,備用。取藥膏適量敷于患兒臍心和掌心(勞宮)穴位上,每日下午2—3時(shí)敷膏藥1次,至睡前再敷1次。連敷3-5天,療效顯著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心經(jīng)積熱型夜啼。癥見睡喜仰臥,見燈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,啼時(shí)有汗,啼聲響亮,煩躁不安,口氣熱,面赤唇紅,舌質(zhì)紅,舌尖尤紅,舌苔黃,尿短黃或大便秘結(jié),指紋青紫。
5.方劑5
(1)組成朱砂、琥珀各等份。
(2)用法共研極細(xì)末,裝瓶備用。于每晚臨睡前用干凈毛筆或雞羽毛(棉簽亦可),以溫開水浸濕蘸藥末少許,涂于肚臍上(為免污染衣物可包扎),每晚1次,可連用3次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受驚嚇引起的小兒夜啼。癥見睡中時(shí)作驚惕而夜啼,哭聲尖銳,時(shí)高時(shí)低,時(shí)急時(shí)緩,緊偎母懷,??梢娒髁翢艄舛渚?,而色乍青乍白,脈來弦急而數(shù),或散亂不止。
若配合涂勞宮(雙)、膻中(兩乳之間)則效果更佳。
6.方劑6
(1)組成朱砂0.5g,五倍子1.5g,黃連3g,生地黃10g,陳茶葉水適量。
(2)用法將4味藥共為細(xì)末,加陳茶葉水適量,捏成小餅狀,外敷于臍中,用膠布固定,每晚更換1次。一般敷2~6次癥狀消失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陰血虧虛型夜啼。癥見夜啼,五心煩熱,五液俱少,躁動(dòng)少眠,大便干,舌質(zhì)紅,或舌尖紅。
7.方劑7
(1)組成地龍2或3條。
(2)用法搗爛敷在臍上,用紙蓋好,一夜即安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夜啼。
8.方劑8
(1)組成五倍子30g。
(2)用法五倍子燒存性研末,用乳母口水調(diào)成餅,外用貼患兒臍部,以布縛定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夜啼。
9.方劑9
(1)組成牛蒡子3g。
(2)用法研末摻膏藥L,貼患兒臍ff1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夜啼。
10.方劑10
(1)組成丁香3粒,鉤藤3g,蟬蛻2g。
(2)用法上藥共研末,水訓(xùn)為糊,敷臍,常法固定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小兒夜啼,驚啼不安。
11.方劑11
(1)組成牛蹄用適景。
(2)用法牛蹄甲研末貼臍中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小兒夜啼。
12.方劑12
(1)組成牛蒡子50g,珍珠粉2g,朱砂3g。
(2)用法上藥共為細(xì)術(shù),每川lg填臍,常法固定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小兒夜啼驚啼。
13.方劑13
(1)組成酸棗仁、郁李仁各5g。
(2)用法將2味藥搗爛敷臍,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,每日1換,連續(xù)3~5天。
(3)說明可養(yǎng)肝安神,適用于小兒夜啼。
14.方劑14
(l)組成遠(yuǎn)志、合歡皮各Sg。
(2)用法將2味藥搗爛,敷臍,用傷濕止痛膏吲定。每日換藥1次,連用3~5天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小兒夜啼。
15.方劑15
(1)組成焦山楂、雞內(nèi)金各等量。
(2)用法研細(xì)末,每次10g用米醋或者清水敷臍孔,敷料包扎,膠布固定,每日更換1次,連用3~5天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小兒夜啼,可消積化食,和胃安神。